掌握可疑行為思維結構,提升可疑交易推斷能力
Recorded
10:00AM - 11:00AM BJT
上線
1
ACAMS Credit

1
ACAMS
積分
概要
2016年版《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》頒佈實施後,法規不再規定18種需要上報的可疑情形,而是要求金融機構根據本機構面對的風險自訂交易監測標準。儘管金融機構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,但“知易行難”,落地實踐中的複雜性仍然導致了諸多問題,發生了較為明顯的漏報或錯報,諸多金融機構因此受到了監管的處罰。本次研討會上,我們將深入解讀可疑交易監測中的核心步驟和重點環節,明確需要努力提升的方向,並且避免再度落入思維的盲區。
本網路研討會以中文進行。
學習目的
可疑交易監測需要收集哪些基礎資訊,為什麼這些資訊很重要;
如何通過科技的手段(視覺化工具)加強資料治理以確保可疑交易所收集的資訊具有相關性、重要性;
如何基於監控模型、交易要素、資金鏈條、資金流量、關聯形、特定交易方式、非常態特徵、客戶行為和輔助手段(工具)等分析,撰寫出高品質的可疑交易報告;
如何建立有效的自訂監控分析模型,並持續優化
目標聽眾
- 銀行
- 證券、
- 保險機構、
- 支付機構等反洗錢合規人員、
- 可疑交易分析人員、
- 反洗錢服務提供商
地區 / 行業
- 亞洲
- 北亞
- 代理銀行業務
- 金融機構
- 金融科技
- 保險
- 貨幣服務業
- 私人銀行
- 房地產
- 證券
- 金融機構